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赶紧自查!千万别下载假冒金融APP,有人被骗数十万元!!

赶紧自查!千万别下载假冒金融APP,有人被骗数十万元!

时间:2025-07-08 00:13:57 来源:诗以言志网 作者:休闲 阅读:390次

原标题 赶紧自查!赶紧千万别下载假冒金融APP,自查载假有人被骗数十万元!千万

中国消费者报

近期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反诈中心

(以下简称反诈中心)

监测发现多起

假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别下被骗事件

1.

假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冒金360借条等

金融类APP的有人元骗局泛滥

假冒金融类APP特点

反诈中心监测发现,诈骗分子假冒京东金融、数万马上金融、赶紧360借条等平台,自查载假推出大量“李鬼”式APP,千万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别下被骗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进行访问下载,冒金进而实施诈骗。有人元

🔔 部分诈骗平台甚至宣称具有“国企背景”,数万以“国字头”名义吸引用户,赶紧以“拉人头”模式发展下线。

涉及被假冒APP名称

反诈中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该中心排查打击假冒APP4.2万个,并纳入国家涉诈黑样本库。目前,国家涉诈黑样本库已涵盖并处置涉诈网址380.4万个、APP51.4万个。

7月1日,反诈中心公布了一批经常被假冒的APP名单和典型案例。名单显示,排名前十位的被假冒APP名称依次为:

京东金融

有钱花

拍拍贷

马上金融

360借条

宜人贷借款

海尔消费金融

平安好贷

易开花

其中,已发现打击假冒京东金融APP高达5677个,假冒有钱花和拍拍贷APP的数量均超过1000个。

2.

起底两类“李鬼”APP

警惕诈骗套路

记者分析反诈中心公布的典型案例发现,这些APP大致可分为投资类和借贷类两种,其中的诈骗套路也有所不同。

❒ 投资类APP诈骗套路——诱导用户升级、验证

案例

今年5月,辽宁省章某经朋友推荐下载了“平安证券”假冒APP,先后投入了18万元。不久章某收到了平台升级的通知,并按提示进行了升级操作,但平台显示其账号为“风险账户”,存在洗钱嫌疑,需要向监管部门的“安全账户”进行转账验证,否则无法正常使用。章某多次进行转账,合计被骗25万元。

该类假冒APP还会引诱用户盈利后追加投资,然后制造”提现失败“等异常故障,直至无法访问。

案例

今年4月,广西用户张某某下载了假冒“中邮证券”APP,跟着微信群里的“老师”进行投资操作。一开始投入了10万元,盈利后又追加了30万元,结果发现投资持续亏损。张某某打算将剩余的钱提现,但多次提现失败,且平台催促其继续追加投入。当张某某察觉异常,随后该平台便无法访问。

此外,收取风险保证金、VIP增值服务费也是诈骗分子的常用伎俩。

❒ 假冒借贷类APP诈骗套路——瞄准急需用钱群体

往往以银行卡号错误、账号被冻结为由,要求用户多次转账进行频繁验证。有的则以提现需要先交金融贷款保险费和验资费为借口,骗取用户钱财。

案例

今年6月,山东省秦某某在假冒“马上金融”APP申请贷款10万元,平台要求先交1万元金融贷款保险,否则不能提现。秦某某按要求交钱后依然无法提现,平台要求再交5万元验资费,并承诺会将保险费和验资费一并返还,秦某某充钱后合计被骗6万元。

江西省的彭某则在马上消费金融旗下的“安逸花”假冒APP申请贷款时被骗。他在提现时,系统提示银行卡号错误,账户被冻结。平台让其转账1万元以证明是本人操作,彭某转账后账户恢复正常,随后发现账户又被冻结,平台声称彭某操作失误,需继续验证。

360数科反欺诈负责人刘涛分析指出,诈骗分子的套路大致有5步:

❗❗❗

① 用“高额度、低利息、不查征信、到账快”等夸张内容,以网页、短信、广告等方式“广撒网”吸引眼球,用以筛选和锁定有借款意愿的诈骗目标。

② 骗子假冒客服通过手机号添加支付宝或微信好友,发送伪造的身份证、工牌、公司营业执照、职场短视频、红头文件等PS图片或视频骗取信任。

③ 诈骗下载假冒APP,通常假冒APP和正规APP的名称、图标以及功能体验十分相近,大多数用户难以分辨。

④ 实施连环诈骗:当受害者无法从假冒APP提现时,骗子会谎称其银行卡异常,账户被银行冻结了,需要缴纳解冻费才能提现转账。

⑤ 当受害者发现自己被骗后,诈骗团伙则上演一出“金蝉脱壳”,“客服”失联,假冒APP关闭使用。

3.

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

防范骗局要做到“三不”

2021年9月,北京银保监局就专门针对假冒金融类APP诱导借款转账骗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做到“三不”。

不随意在不明网站下载金融类APP不点击不明链接,不随意在不明网站下载金融类APP。凡是有金融需求都要找正规金融机构,去官网下载相关APP。

不盲目支付所谓前期费用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正式放款前是不会向借款人收取任何费用的。消费者应擦亮双眼,遇到需要提前收费的所谓金融公司,请提高警惕、及时核实、迅速远离,避免上当受骗。

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消费者一旦发现自己被骗,要保持冷静,及时留存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拨打报警电话,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身权益。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聂国春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 2022年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制造智能决策控制(工业软件)》专题论坛于11月22日在南京举行
  • 233043人,北京经开区首轮核酸检测全阴!致敬每位参与者
  • 昨日新增本土“1818+12404”, 一图看懂感染者分布
  • “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南繁科技创新助推种业振兴见闻记
  • 调仓情况各异 知名基金经理“点金”结构性行情
  • 北京银保监局:政策性农业保险已累计向首都农民提供风险保障2706.5亿元
  • 方证视点:四大特征确定底 历史或将再重演
  • 北京首轮区域核酸筛查已完成 初筛12管混采阳性
推荐内容
  • 比亚迪回应称:近期关于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的传言均为不实信息
  • 3月股份制理财公司理财产品成立以来最大回撤排名(混合、权益类)
  • 光峰科技首季利润大降67%:中信产业基金提前套现超5亿
  • 马斯克,一个俗人
  • 造车新势力8月成绩单出炉:AITO问界系列单月交付量首次破万
  • 3月国有背景理财公司理财产品存续期收益表现排名(纯固收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