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三家疫苗上市公司2022年业绩下滑!

三家疫苗上市公司2022年业绩下滑

时间:2025-07-07 06:52:22 来源:诗以言志网 作者:休闲 阅读:943次

证券时报记者 张一帆

2月24日晚间,家疫经营疫苗产品的苗上(688670)、(688276)、市公司年(688739)同日披露2022年度业绩快报。业绩这三家公司都没有生产新冠疫苗类产品,下滑在去年承受新冠疫情负面影响,家疫经营情况均呈同比下滑趋势。苗上不过,市公司年近期出炉的业绩数据显示,2023年首月疫苗批签发复苏明显,下滑多个重点品种已呈现大幅增长态势。家疫

金迪克已上市的苗上核心产品为四价流感疫苗,单一产品的市公司年架构导致其受新冠疫情冲击最大。金迪克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18亿元,业绩同比下降19%;实现归母净利润4216.74万元,下滑同比下降49%,扣非后净利润2193.24万元,同比下降67%。这一净利润指标处于金迪克此前披露业绩预告的中部水平,公司此前预计2022年度净利润为3500万元到4700万元。

金迪克解释,公司的净利润下滑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2022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减少,造成终端接种疫苗困难,公司2022年全年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9%;二是去年初基于流感疫苗市场恢复增长的预期,公司维持一定生产量,但实际销售不及预期。因产品有效期为12个月,公司对预计无法销售的库存商品全额计提减值准备,预计计提金额4120.6万元。三是公司在建项目、研发项目稳健推进,在销售收入同比下降较大的情况下,三项费用并未有明显下降。

百克生物的三大主力产品中同样包括流感疫苗产品。2022年,公司营业总收入10.71亿元,同比下降11%;归母净利润1.82亿元,同比下降25.42%。百克生物前三季度净利润为2.11亿元,同比下降9%,公司全年净利润水平较前三季度进一步下滑,主要是受资产计提影响。

与金迪克类似,百克生物同样表示,业绩下滑系受新冠疫情影响,人员导致的终端疫苗接种困难带来营业总收入下滑,并相应造成公司在年末对无法实现销售的库存商品鼻喷流感减毒活疫苗,实施存货资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成大生物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8.15亿元,同比下降13%;实现归母净利润7.15亿元,同比下降20%。该公司业绩同样受新冠疫情影响,不过与两家以流感疫苗为主的企业相比,成大生物的主要产品为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人用乙脑灭活疫苗(Vero细胞),两款产品季节性相对较弱,业绩在2022年呈逐季回升态势。

目前,A股主要的疫苗上市公司中,无新冠业务的上市公司仅(002007)未披露业绩快报或业绩预告,不过该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盈利水平也呈跌势。华兰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6.02亿元,同比增长7.18%;归母净利润9.01亿元,同比下滑15.07%。华兰生物高管曾表示,前三季度,公司面临成本增加和疫情反复等多种困难。

总结来看,2022年反复的新冠疫情,从多方面对无新冠产品的疫苗公司产生负面影响。对于流感疫苗等非免疫规划疫苗,其接种资源被新冠疫苗占用;对狂犬病疫苗产品,人员与宠物活动受限,宠物伤人情况减少,疫苗接种需求降低。同时,销售不佳造成的存货积压,让企业不得不在年底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影响企业利润水平。

而这些负面影响或将在2023年消散,相关疫苗公司有望实现业绩反转。

唐爱金等介绍,从1月疫苗批签发情况来看,新冠疫情挤兑影响已逐渐退去。2023年1月共批签发22个疫苗品种、489个批次,与2022年1月相比增加87.36%,与2019年1月相比增加60.32%。其中,HPV疫苗、乙型肝炎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水痘疫苗、五联苗等多个重要品种批签发呈现大幅增长。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 多国发布针对巴格达的旅行警告
  • 业绩增速从499%迅速滑落至10% 超卓航科后劲略显不足
  • 消息称腾讯正式宣布成立XR部门 押注元宇宙
  • 中国恒大:预期将于七月底前公布初步重组方案
  • 法媒:拜登80岁生日没以公开方式庆祝,“白宫没有心情办派对”
  • 新能源赛道狂飙!风光锂储全线爆发:下一个爆点在哪里?三大领域获机构看好!主力逆势买入这些股(名单)
  • 稳字当头抓落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些举措助力轻工业高质量发展
  • 外交部谈英批准引渡阿桑奇:美英配合对特定人士“跨国镇压”
推荐内容
  • 暴雪网易十四年合作内幕
  • 巨额商誉、股价低迷,思维列控:一朝激进玩并购,贻害多年意难平
  • 新东方在线遭腾讯抛售:减持逾7%,合计套现7.19亿港元
  • 央行揭秘多起新型诈骗案例:有人接假流调电话被骗8万
  • 外汇局局长潘功胜:中国外汇市场将保持稳健运行
  • 今年前5月房地产信托违约超400亿元 “涉房”仍是监管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