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直播笔记】制造业升级关键词:知识生产!

【直播笔记】制造业升级关键词:知识生产

时间:2025-07-06 06:36:38 来源:诗以言志网 作者:综合 阅读:102次

HBRC新增长学院

闲置厂房!直播制造知识锈迹斑斑的笔记设备!年轻人失业!业升

这些后工业时代“制造业症候群”,关键词已成为一个全球化问题,生产中国并不例外。直播制造知识

但典型的笔记英国锈带城市谢菲尔德市,借助AMRC模式成功转型,业升实现了当地制造业的关键词二次复兴。

中国制造业升级该走什么样的生产路线图?

中国能从英国的AMRC模式获取哪些有益经验?

制造创新时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直播制造知识人才教育机制和就业机制?

4月12日直播间,《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主编、笔记新增长学院发起人麻震敏带着上述“制造业症候群”,业升对话新增长学院特别顾问、关键词《智造中国》作者、生产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智能制造专业教授马兆远,以及建投投资/建投华文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 张璐璐。

以下为本次直播的精编

AMRC模式漂洋过海

麻震敏:首先请马兆远教授介绍下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AMRC模式,以及英国制造业转型的实践亮点。

马兆远:英国从2010年启动制造业复兴计划,对解决后工业时代问题作出尝试。在牛津的规划设计下,谢菲尔德市通过大学科研机构AMRC研究院,为工业企业的技术升级提供研发服务,提供可以直接转化为规模生产的工艺流程和解决方案,推动了锈带区制造业和经济复兴,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这对我国后工业转型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保证了近40年来经济稳速增长。中国经济在这40年里能成功避免几乎各种世界危机,我觉得这归功于中国制造。

新书《made-in-China made China ,智造中国》“Made-in-China”是中国制造,“made China”则创造了中国今天的社会国际地位。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要解决如何把全球制造业的机会继续留在中国。其关键在于怎样把“智”和“造”的关系打通,让“智”真正的为“造”的升级转型服务。

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已有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知识生产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美国这个比重占到30%)。这其中就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知识生产跟制造怎么做衔接,如何让知识生产的产品能够顺利被制造业消化掉,从而变成制造业升级转型的动力。

所以在《智造中国》这本书中,“智造”指的就是知识生产怎样去为制造业提供升级转型的新动力,怎么去维持中国制造,这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马兆远:“智造”指的就是知识生产怎样去为制造业提供升级转型的新动力,怎么去维持中国制造,这对中国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把工业技术的成熟度从原理发现到产业应用,细分成9级。传统意义上大学只做1、2、3级,即原理发现,发文章申请专利,进而再去申请科研经费。企业最喜欢做的是规模化生产,品牌运营和企业的经营。

中间的“4、5、6”级经常是产业转化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也就是在“智”跟“造”衔接过程中,怎么从一个二三级的科研成果变成一个企业界可以规模化生产的7、8、9级的、真正能在工业上应用的技术?

在谢菲尔德大学AMRC模式中,大学把制造业企业升级转型的研发任务接过来,比如,波音公司把大量的研发任务交给谢菲尔德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通过培养自己的工程师能力,给企业交付成熟的工业解决方案。大学对技术的交付能力可以达到7级以上,一旦做到这一点,整个产业升级的脉络会被打通。

麻震敏:中国的锈带以及中国制造业的引擎分别是在哪里,未来它的发展机会是什么?

马兆远:锈带的特点是,经历了第一代工业时代的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力密集后,工厂消失、迁移,劳动力迁移。

中国很典型的锈带是东北地区,还有山西省、河北省等。

而长三角,珠三角是中国制造目前最活跃的地带,能否把制造业保留在中国经济发动机的这两个地区,其实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英国的AMRC为我们打了样本,未必说它是唯一正确的,这条路走通后,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以适应我们的国情,适应我们现在的状态。

中国制造业症候群

麻震敏: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困境?

马兆远:中国目前已经进入到所谓的后工业化时代。

这两年我们看到欧美要拿回高端制造业自己做,低端制造业也有向东南亚和印度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的传统优势正面临挑战。

对中国来说,应该打通知识生产者的主体,让更多的知识生产者,尤其是知识生产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中国制造业企业去做服务,改变心态,形成规模化的机制,真正让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

麻震敏: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其实是容易被忽视的,人们容易理所当然地依赖数字化去解决制造业的所有问题,这还远远不够。

以往美国大学的精英式教育,实际上对工程师的培养是很不够的。德国高校双轨制模式下培养的德国工程师们,更具有全球竞争力,这也促成了德国制造在全球的竞争力。

对比来看,中国接下来不光要从大学跟研究所把知识打通,更重要是打通人才培养,中国的工程教育,要教育年轻人具有真正的全球竞争力。只有这些人真的成长起来,才能保证将来中国制造的机会继续留在中国。

而AMRC模式在中国更容易实现,因为我们的政府、企业、大学这三者的关系,有更好的制度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该利用再过去四十年来积累的工程红利、升级红利和制度红利实现产业升级转型,从而实现基业长青。

马兆远: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应该利用已有的工程红利、升级红利和制度红利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麻震敏:从投资的视角,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困境?

张璐璐: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对中国的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但是,

第一:中国现在还没有真正打通资本市场跟学术圈和产业的互通。

中国的资本市场目前还没有足够高效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的成熟手段和机制。

前沿的科研成果距离市场落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怎么把产品和技术跟需求相匹配?怎么把产品和技术产业化、商业化?需要有更多的资源,更多方的参与。政府、企业、资本、高校、智库都需要各司其职,合力搭建产品、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的桥梁。

从实践上来看,这个桥梁还不是很通畅。即便是在最受追捧的新工业和先进制造赛道,资本在早期投资的比例依然是比较低的。

第二,传统制造业跟新型制造业的衔接,还不是非常顺畅。

一方面新旧动能的衔接不是很顺畅,一方面人的衔接也不是很顺畅。

我们其实需要提供这样的机制——让新技术大面积辐射制造业,同样也要去更新制造业就业者的知识、技术还有技能。

我们不去做新旧板块之间的选择,而是要在动态衔接中去融合发展。

资本赋能制造业

麻震敏:在“制造创新”的时代,资本在赋能制造业方面,可以做些什么呢?

张璐璐:我们可能要做更积极的投资者,去打造一个价值一体化体系。

股权投资的收益来自于企业价值的增值。制造业很难通过一个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者说新品研发的重大突破实现几何级数的收益增长。

对于制造产业,我们更需要去发现和甄别有价值的企业,去长期陪伴它,去赋能,来助力企业价值的提升。

去赋能这样的企业,甚至产业,不是指我们去参与它的经营和管理,而是在复杂的竞争环境和科技创新的复合效应面,帮助制造业企业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

我想这不仅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资金支持,未来的产业蓝图,还需要人才、技术、品牌建设、运营管理、产业资源等这些全方位的创新要素来支撑。

所以,投资机构作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要顺应时代要求,顺应产业发展的趋势,做积极的投资者,去识别有潜力、有比较强的产业延展力的项目。

另外,我们在产业的投资里也不能单打独斗。

更要有一个链状或者是网状的产业投资心态,在一个赛道里面深耕,帮助企业去链接产业上的生态,提高产业的生态效能,解决企业的关键问题,不断帮助企业实现价值的增长,乃至是更广泛的生态链价值、社会价值,形成正向的循环。

张璐璐:未来的产业升级蓝图,不仅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人才、技术、品牌建设、运营管理、产业资源等全方位的创新要素来支撑。

在制造创新时代,资本和产业之间的关系,应该互相渗透得更强,对彼此的理解应该是更加深入。

金融资本从独立的财务投资人变成产业生态上的一个环节,最终大家共享的是制造创新时代的产业红利,共享的是一个活力提升的红利,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增值的这样的红利。

张璐璐:未来的产业升级蓝图,不仅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还需要人才、技术、品牌建设、运营管理、产业资源等全方位的创新要素来支撑。

马兆远:制造业本身的研发风险和投资回报速度慢、周期长,导致制造业企业本身有投资天花板。其次,制造业技术孵化过程中也有风险,包括工程化风险,商业化风险,企业运营的风险,最后还有上市资本退出的周期压力。

这些导致其难以被资本“青睐”。

但在AMRC模式里,每一部分人都在做自己最专业的事,制造转型成功率大幅度提高,资本就更稳定可靠,风险也大规模降低。在AMRC架构里,资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能真正推动制造业的升级转型。

而且,AMRC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只有知识共享才是真正的共享。事实上工业界90%的工业技术可以拿出来共享。这是现代高端制造业的一个典型特征。

马兆远:工业界90%的工业技术可以共享,这是现代高端制造业的一个典型特征。

新工科教育

麻震敏:新工科教育是否代表着未来的人才培养机制?

马兆远:最早开始提出新工科教育概念的是MIT(麻省理工学院)。MIT开始反思,技术科研人才到底有多少真的能够进入工业界,并为工业界的技术发展提供动力?

国内也在思考和新工科教育机制。

我认为,所谓“新工科”是在老的工科门类里怎么去融入新技术。比如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独立的新技术,它必须植入到老的工业门类里才能真正的奏效。

所以,怎么去用新技术去改造一个旧的工业门类,然后促进工业升级转型,这才是我们希望构架的新工科。

新工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学习要变成终身学习,不再是一个所谓的学历教育,固定的学制或者学历教育慢慢被淡化。

比如,终身学习会开放给企业的一些工程师,他可以重新回到高校接受最新的科研成果、最新的工业技术知识,学成之后再回到自己的企业里做落实,中间还会有大量的活跃在高校周围的工程人员给他做支撑,让更多的工业技术比较切实地落地。

麻震敏:未来中国制造创新时代的关键词是什么?

马兆远: 时不我待,躬身入局。

张璐璐:专业和融合。

彩蛋:欢迎大家关注“补充增长能量”的新增长学院,更多直播好内容与您分享。

本文根据新增长学院、建投书局、湛庐文化联合主办的直播《如何建立“制造创新”的时代》编辑整理。

编辑:朱冬

朱冬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高级策划经理 、新增长学院执行主理人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财说 | 扫地机器人越卖越贵,为什么生产商科沃斯、石头科技却越赚越少?
  • 贺波交行浙江省分行副行长任职资格获批
  • 央行、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
  • 国家能源局: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8.1%
  • 人民银行条法司副司长谢丹:将配合有关部门推动金融稳定法立法进程
  • 钱大妈集团总经理冯卫华:探索农产品品牌化发展新模式
  • 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希望产业共同携手  推动5.5G标准定义、频谱获取和产业链构建
  • 亚投行行长:加强区域合作和互联互通对重启全球经济至关重要
推荐内容
  • 政策支持高效节能电机 概念股二季度业绩环比显著回升
  • 诺禾致源股价上涨超10%  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18.25%
  • “电动车一哥”也难逃“需求破坏”?特斯拉遭大摩下调目标价
  • 旅游企业  希望回笼现金流
  • 战胜了癌症的范加尔,为荷兰足球选了一条最务实的路
  •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9% 经济恢复向好势头继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