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打新不得弃股?财通证券提示短信引争议!

打新不得弃股?财通证券提示短信引争议

时间:2025-07-06 10:34:05 来源:诗以言志网 作者:焦点 阅读:773次

炒股就看,打新短信权威,弃股专业,财通及时,证券全面,提示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引争议

来源:证基风云

4月14日,打新短信向客户发出的弃股“打新不得弃股”提示短信截图流传并引发热议。

财通证券回应称,财通短信中的证券部分内容用词和表述不够严谨、完整,提示后续也将向客户做好解释说明,引争议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打新短信

打新神话不再,弃股新股弃购现象屡见不鲜。财通

4月14日,财通证券向其客户发布的一则“打新不得弃股”提示短信截图在网络上流传,一时引起市场的广泛热议。

截至4月15日收盘,财通证券股价下跌1.47%,收盘报价8.02元/股,最新市值372亿元。

“不得弃购”提示短信引争议

4月14日,财通证券向其客户发布的一则“打新不得弃股”提示短信截图在网络上流传,引起广泛热议。

该提示短信具体内容如下:“尊敬的客户,新股中签缴款是每一个股民的义务。如果您新股已经中签,账户资金足额,证券公司将按照国家规定进行资金冻结,不得给予弃股。特此提醒广大股民朋友,新股申购之前一定要做好自己的风险判断,是符合自己的投资价值观,谨慎申购,避免造成自身资产损失。”

对此,财通证券于4月14日晚间回应表示,该短信系公司某营业部向其客户发送的风险提示短信(仅面向该营业部的客户),影响面有限。营业部的主要出发点是向客户做好新股申购前的风险提示,做好风险判断,谨慎申购,避免造成自身的资产损失。

据悉,对于短信的风险提示依据,涉及到部分政策规定:

一是根据沪深交易所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的相关规定,“投资者新股申购中签后,应根据中签结果履行资金交收的义务,认购资金不足的,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后果及法律责任。”

二是《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中的“网下和网上投资者申购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获得配售后,应当按时足额缴付认购资金。网上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后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6个月内不得参与新股、可转换公司债券、可交换公司债券申购”。

同时,财通证券也表示短信中的部分内容用词和表述不够严谨、完整,后续也将向客户做好解释说明,并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

新股弃购需谨慎

那么,究竟股民是否有权弃购新股?

对此,北京公司股权律师张特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以为,投资者申购的时候,合同是不确定的。对于公众来说,发行方是发出了一个要约邀请,认购方认购,相当于认购方发出了一个要约,最后发行方决定谁中签了,中签后就是一个承诺。股票认购的合同成立了,没有特别约定的话,认购者没有放弃的权利。”

张特进一步表示,“放弃购买新股,实际上是一种违约行为。对此违约行为,《上海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网上发行实施细则》第二十条提到,投资者连续12个月内累计出现3次中签但未足额缴款的情形时,自结算参与人最近一次申报其放弃认购的次日起6个月(按180个自然日计算,含次日)内不得参与网上新股申购,这个实际上是监管机构对于认购者这种违约行为的一种否定。”

“所以,对于认购者中签后,不得放弃购买,如果没有特别的约定或法定,在法律上是成立的。退一步说,投资本身也是有风险的,也是符合盈亏自负逻辑的。”张特指出。

金融系统业内人士武忠言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应当理性参与新股申购,“违约弃购”不仅影响自身打新资格,而且对新股发行秩序或将造成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 央行、银保监会: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保交楼”配套融资支持
  • 香港金管局将基本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4.25%
  • 化肥价格已较去年高位腰斩 全球最大氮肥商为何仍看涨?
  • 顶流基金经理看好白酒板块:张坤买茅台最多 毕天宇最长情 消费结构升级逻辑不变
  • 为投资者捕捉多资产良机 邹维娜加盟华安基金后首次“挂帅”
  • 香港金管局将基本利率上调75个基点至4.25%
  • 前三季度创业板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2.42万亿元
  • 英媒:调查显示,70%自由职业者担心客户不公正反馈影响自己收入
推荐内容
  • 三年亏超170亿!威马传全员降薪,管理层基本工资腰斩,IPO还有戏吗?
  • 人民银行党委书记、副行长,银保监会党委书记、主席郭树清:八方面重点举措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和水平
  • Meta加大对NFT推广力度:Instagram创作者可直接向粉丝出售NFT
  • 公募REITs又见爆款,超900亿巨资认购!今年市场新宠儿?20只公募REITs上市以来平均涨超27%
  • 微博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
  • 普京:俄罗斯保留再次退出黑海粮食外运协议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