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部分地区调整楼市政策!

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部分地区调整楼市政策

时间:2025-07-06 16:44:22 来源:诗以言志网 作者:探索 阅读:385次

炒股就看,满足权威,合理专业,住房政策及时,需求全面,部分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地区调整

近期,楼市多地根据自身情况调整楼市政策,满足部分地区打出“组合拳”。合理机构数据显示,住房政策2022年以来,需求调整楼市政策的部分城市数量超过70个,松绑限购、地区调整限售等政策的楼市目的主要是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 本报记者 董添

打出“组合拳”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满足2022年以来,逾70个城市的楼市调控政策主要涉及补贴购房、调整公积金政策、放松落户限制、降低首付比例、放松限售限购、降低贷款比例等。

不少地区打出“组合拳”。浙江省衢州市出台房地产“松绑”政策,全面取消限售、限购。非本市户籍家庭可在市区范围内购买新建商品住房和二手住房,不受2021年8月7日政策中需缴纳社保或满12个月且仅能购买1套的限制。同时,市区新出让地块新建商品住房、已出让地块中尚未网签的144平方米及以上新建商品住房不限售。

部分地区对所在地区的限价住宅项目定价进行了“松绑”。以东莞市为例,东莞市住建局近日发文,鼓励项目结合实际自主提高品质建设标准,推动住宅项目逐步实现“优质优价”。在满足基本品质指标的基础上,对新建商品住宅项目提出分档次约束项,针对提高品质建设标准的项目,对提升品质指标相应内容增加的建造成本,在指导价(限价)的基础上予以适当增加。

信贷政策方面,广州、苏州、杭州等地下调房贷利率,部分地区最低房贷利率与LPR持平。

公积金政策更趋灵活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福州、株洲、北海、资阳、天津等近20个城市发布公积金政策,内容主要包括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贷款比例、提取时间前移、父母可提取住房公积金支持子女购房等。

在降低贷款比例方面,近日福建省南平市发文调整住房公积金部分使用政策。政策明确,取消购房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夫妻双方个人账户应保留最近12个月归集额的规定。购买新建普通商品住房第二次使用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由40%下调为30%。

天津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的《关于购买首套住房和保障性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职工使用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购房的,借款人中的一人及其配偶、双方父母可以就支付的首付款一次性提取住房公积金。职工使用个人住房公积金(组合)贷款购房的,借款人及配偶双方的父母可以就支付的首付款一次性提取住房公积金。

部分地区还打出公积金调整政策“组合拳”。四川省资阳市住房公积金调整政策包括,一是提高贷款额度。职工家庭夫妻双方均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为60万元;职工家庭单方缴存住房公积金的,最高贷款额为40万元;组织、人社部门统一引进和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最高贷款额为70万元。二是降低首付比例,职工购买商品住房新房(含期房、现房),属首套普通自住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20%;属二套改善性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购买再交易住房,属首套普通自住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30%;属二套改善性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为40%。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之前职工购房提取公积金大部分是购房后提取,最近有部分城市提前到购房时即可提取,可缓解购房者的压力,有利于市场稳定。

“松绑”力度整体有限

中原地产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超过70个城市对楼市政策进行调整。近期,福州、郑州、哈尔滨、青岛、广州等地接连发布楼市新政,政策目的主要是促进刚需和改善需求释放。

业内人士表示,多地楼市政策适度调整将有效缓解购房资金压力。同时,购房需求进一步释放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成交上升,缓解库存压力,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张大伟表示,目前发布重磅宽松政策的城市基本都是楼市相对冷清的区域。而热点区域、房价涨幅较大的城市基本没有明显调整。

部分地区在发布楼市松绑政策时,留有一定的回旋余地。苏州调整二手房限售政策,由之前的5年改为3年。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认为,此次苏州限售并未彻底取消,只是缩短了限售年限,给后续调控留有余地。如果市场明显反弹,还可以再次调整到5年。

部分地区出台了仅针对特定时期的楼市调控政策。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该地出台的楼市调控政策显示,4月30日-5月4日春季房展会期间,个人或家庭购买首套新建商品房可获最高不超过6万元奖励,非首套房可获不超过4万元奖励;购买新建非住宅商品房也可获最高不超过3万元奖励。此外,本地、外地居民或企业在房展会期间购房,还可享受财政奖励、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和开发企业补贴。对此,淮北市住建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该政策仅在房展会期间有效,具体实施办法可参考相关文件。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 十年弯道超车我国新能源汽车驶入下半场
  • 存货、应收账款减值计提疑点重重 威龙股份收问询函
  • 第二款车价格直落60万,陆群的材料革命、颠覆性造车能否挽救前途
  • 富国银行:美联储鹰派立场今年不太可能减弱
  • 部分中小银行信用减值,非标资产受困
  • 市场资金追捧科创板 121只相关概念基金收益亮眼
  • 绿色金融产品“上新” 银行间债市拟推转型债券
  • 15省份发布2021年平均工资,IT业、金融业更有“钱途”
推荐内容
  • 小米集团:第三季度智能手机业务收入为425亿元,环比增长0.6%
  • 日本主流车企本田、丰田、马自达等五月遭寒冬 新车销量断崖式下滑,原因何在?
  • 场外期权业务违规  中金等头部券商遭点名
  • 碧水源董秘张兴:围绕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进行超前布局 对新型膜技术研发攻坚克难
  • 本月第三次,巴菲特再减持!
  • 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保持高增速